个人简介:罗胜阳,男,汉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高级技师、云南省罗胜阳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云南省云岭工匠罗胜阳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云南省“云岭工匠”,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获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任命云南省科技副总(大理荣漾核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副总),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云南省技术能手;云南省最美职工;天津市技术能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专家库成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入库专家;云南省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入库专家;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军工行业安全生产专家;云南省国防科工局工会等企业的特聘技术专家;军民融合科研团队成员。
淬火青春,磨砺成才
1997年,罗胜阳踏入了广西工业技师学院的大门,选择了化工机械维修专业,开始了他的技能求知之旅。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钳工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对技术的无限热爱。2000年,罗胜阳以中级工的身份毕业,但这并不是他学习生涯的终点。同年,他踏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五年的本科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理论知识,更为他日后成为教育与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罗胜阳本科毕业选择留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作,任生产实习教师,在校办工厂边生产边授课。期间,他认真备课,虚心学习,经常是白天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后,马上投入生产技术技能学习中,很多时候凌晨两三点仍在钻研技术。在这样的强度下,他从未有丝毫懈怠,只把自己当成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汲取知识,厚积经验,实现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步提升。经过在生产一线岗位和教学一线岗位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炼技能,逐渐地他的教学经验不断增加,技艺也日益精进。他曾3次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技术能手等荣誉。2011年10月,他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至云南,先后在昆明理工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担任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学科的带头人。他积极主动参与各级专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技的方式提升技能。先后在比赛中获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第七名;获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决赛铜奖;5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前三名好成绩等荣誉。
技能铸就希望,助力学生扬帆
他始终怀揣着崇高的教育使命,寒来暑往,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教学一线。他始终秉承着立德树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理念,将教育作为一门神圣的事业,竭尽所能地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火焰。他是云南省罗胜阳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云南省云岭工匠罗胜阳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获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任命云南省科技副总(大理荣漾核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他长期从事职业本科机械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训教学,他着重挖掘学生特长,鼓励他们扬长补短,致力于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指导,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数车、加工中心中级工、高级工、CAD工程师等2500余人,所培养人才大部分已成为各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推动云南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追求卓越,促进职教发展
罗胜阳积极投身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事业,推动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他是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裁判专家,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更是国家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专家库成员。长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裁判、技能大赛专家执裁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加工生产、教学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执裁经验。曾28余次担任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裁判专家,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罗胜阳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并驾齐驱,他主持的部级校企协同育人、省级现代学徒制教改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等多项课题,彰显了其在推动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方面的深远影响力。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9项,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深耕细作,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条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成果方面,罗胜阳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曾获得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他主、参编的职业培训(专业)教材2部、专著1部,以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16篇论文(其中8篇被SCI检索),无一不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而获得的50件专利授权(包括12件发明专利授权),以及连续多年保持的专利申请6件/年,是罗胜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他投身职教这片热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创新匠技,服务社会
他以精妙绝伦的手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潜心钻研。他致力于机械生产企业技术攻关、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等工作,融通产教融合、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作为核心人员申报“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等。他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为企业技术攻关和智能制造生产贡献力量。多年来,他刻苦钻研数控加工技术,长期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天然气仪表精密薄壁涡轮”“钛合金深海耐压舱体”等几十种零件的加工难题,创效节支1000多万元。
从技校生到职教领航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能人才的价值与潜能,也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他始终以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一审一校 | 黄婷婷
二审二校 | 黄炳祥、唐著
三审三校 | 赵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