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气与储能产业系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备赛基地里,有这样两位“技能追光者”——他们的身影总穿梭于精密设备之间,指尖摩挲过冰冷的机械部件,却用炽热的匠心点燃了技能成才的青春火焰。从接到参赛任务的那一刻起,“白加黑”“五加二”的备战模式成了他们的日常,而支撑这份坚持的,是对“精度、速度、创新能力”的极致追求,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
一、拆解目标:把“大挑战”切成“小台阶”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技能竞赛中的“硬核战场”,不仅考验PLC编程的逻辑精度、传感器调试的灵敏反应,更要求机械装配的严丝合缝。备赛初期,两位选手面对大赛技术文件里密密麻麻的指标要求,没有丝毫畏难——他们将核心模块拆解成28个针对性训练单元,量身定制“基础巩固—模块强化—综合实战”三阶训练计划,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为营。
清晨七点的训练室,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他们已埋首于机械部件拆装中。从螺丝的拧紧力度到齿轮的啮合间隙,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打磨,只为在“最高精度要求”下实现“零失误”;深夜十一点的灯光下,程序调试的屏幕依然亮着,他们盯着自动化生产线的每个动作衔接,连0.1秒的延迟都要反复优化。“精度不是‘差不多’,而是‘必须对’。”这是他们刻进骨子里的信念。
二、攻坚克难:在“故障迷宫”里寻找“通关密码”
如果说基础训练是“筑基”,那么复杂工况下的故障排查就是“闯关”。近五年国内外大赛的典型案例被他们一一收集,30套模拟题库自制而成,每一道题都是对极限的挑战。
最难忘的是一次步进电机异响的突发状况。连续三天,他们泡在训练室里,像医生诊断病情般“望闻问切”:观察电机运行时的微小抖动,聆听异响的频率变化,检测电流、电压等关键参数,甚至拆解联轴器寻找蛛丝马迹。最终发现,原来是联轴器安装时产生了0.01毫米级的细微偏差,引发了共振。“故障不会‘说谎’,只要足够细心,就能找到它的‘破绽’。”这次经历让他们总结出“观察状态—聆听声响—检测参数—拆解核心”的四步排查法,将故障处理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三、永不言弃:把“小伤痛”熬成“勋章”
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身体负荷超乎想象: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腕因长期握持调试工具而酸痛难忍,甚至连握笔都成了难题。但比身体更难熬的,是心理的煎熬——有位选手曾发着39度高烧,却只是吃了片退烧药就匆匆返回训练室:“大赛不等人,多练一分钟就多一分把握!”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口头禅”。
为了追求毫米级的精度,他们还建立了“错题本”制度。每次训练的失误点、改进方案都被详细记录,累计1万多字的笔记里,写满了“某次程序参数设置不当导致定位偏差”“某类传感器安装角度影响灵敏度”等具体案例。遇到大赛新增的工业互联网模块,他们主动请教高校专家,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智能立体仓库存取系统的搭建与调试技巧,仅用一个月就从“零基础”进阶到“熟练掌握”。
四、青春答卷:以匠心致敬技能之路
如今,这两位年轻的选手正站在全国大赛的冲刺线上。他们的手上还留着训练留下的茧痕,眼里却闪烁着笃定的光芒——那是对技术的自信,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从拆解目标到攻坚克难,从永不言弃到精益求精,他们用汗水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内涵。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青春的淬炼:在毫米级的精度里打磨品格,在无数次的失败中锻造韧性,在团队协作的默契中懂得担当。
技能成才的道路或许不易,但只要有“磨砺以须”的准备、“淬火成钢”的坚持,每一个平凡的技能学子,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一审一校 | 石冠芳
二审二校 | 黄大良、莫显状
三审三校 | 张洁